香港保險近幾年在內地非常火。2012年開始,內地居民到香港投保的保費量一直呈現兩位數的飛速增長,2018年新單保費更是達到476億港幣。
大家可能會聽到,今天又有一個朋友到香港買了份保險,並且這個朋友的家境很不錯,事業有成,屬於標準的中產。於是你不免也感到好奇:“香港保險究竟有什麼魔力,能讓這個朋友專門坐飛機過去,只為買一份保險?”
其實,光是“香港保險”四個字,就已經明確了它的市場定位與受眾群體。
首先,“香港保險”是一份“保險”,是一種隨著消費者認知水準不斷提高才可以接受的商品。
根據瑞再《Sigma》雜誌的統計,中國內地的“保險深度”和“保險密度”皆遠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水準。


如今,中國雖然已經躋身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僅落後於美國,但是公民整體對於保險重要性的認知水準仍非常有限,一方面是由於中國保險業發展初期在銷售方面充斥著誤導,使大家對於保險有一種“原始的不信任感”,另一方面就是對保險的認同需要一定的“金融素養”與對未來生活的長遠規劃,這些都與公民的受教育水準息息相關。
所以說,對保險有一定認同感的消費者,都是具備了一定自我思考能力、擁有較好金融素養、對未來生活有長遠規劃的「優秀消費者」。
“香港保險”作為一款“保險”,首先已經能夠定位到這些「優秀消費者」。
其次,“香港保險”是一份“海外保險”,是消費者為優化家庭資產配置、為未知風險預留更多解決方案的一種選擇。

所謂家庭資產配置,就是將一個家庭所擁有的財富投資為不同類型的資產,以達到財富穩定增長的目的。在資產配置的過程中,“多元化”
(Diversification)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,也就是俗稱的“雞蛋不能裝在同一個籃子裡”,因為多元化的資產配置,不僅可以減少資產價值的波動,還可以獲得高於銀行存款的投資收益。所有的大型企業,所持有的資產必然是多元化的,這也給家庭的資產配置提供了一定的參照性。
為家庭配置了外幣資產,可以減少家庭資產由於特定需求所引起的價值變動。生活不是賭博,平穩的增值才是健康正確的理財方式。
相比於對保險重要性的認同,對資產多元化配置重要性的認同,對於消費者而言,則需要更高的“金融素養”與一定的財富積累。外幣資產配置,如投資海外物業、美元基金等,一般門檻較高,曾經一度只是高淨值人士才有機會使用的理財方式。而香港保險的出現,將一個低門檻的外幣資產配置機會帶入了大家的視線,立即就受到了那些具備一定“金融素養”與財富累積的中國中產階級家庭的關注。